【了解我们】为什么一直只做第二家园?

最早,我们做的是燕窝贸易,客户多是来自中国的高净值人群,关注健康,也愿意尝试跨境消费。

当时我们公司的第二家园签证业务,是面向日本市场展开的,处理的是日本客户的申请。

这两个业务看起来不相关,但慢慢我们发现:买燕窝的客户,和想移居海外的客户,其实是同一群人。

他们对马来西亚的生活环境、教育资源和宜居氛围都感兴趣,也有能力、也愿意为家人安排一份中长期的生活方式。

这让我们开始认真考虑,是否可以正式转向中国市场,把“第二家园签证服务”做得更深、更细、更专注。

这个决定,影响了我们接下来的十年。

🧾 “代办协议”的故事

我们一直很注重和客户之间的信任与责任,从一开始,我们就坚持要有正式的代办协议书,哪怕起初只有几单生意,我们也认真对待。协议是彼此的约束,更是我们对流程透明的坚持。

有一次,一位律师背景的客户,在看过我们协议之后,主动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,还免费帮我们补充了更清晰的条款。这是我们第一次遇到“帮我们优化协议内容”的客户。他的专业与认真,也进一步让我们意识到,把这件事做得更好,是我们的责任。

时间过去十年,这位客户因为疫情耽误了旅居计划,最近终于来到马来西亚,咨询我们是否该办理满期续签。他说,自己这十年其实没怎么来马来西亚,现在免签又方便,年纪也大了,不如直接终止签证,取回定存,符合他今后的生活规划。

他非常认可,也接受了我们的建议。

我们也非常感激客户这些年来对我们的信任。每一位坚持走完十年的客户,都是我们服务体系的见证者。

🔍 坚持把好“那一关”,但不是件轻松的事

我们公司有一套三轮文件审查机制,最终那一关,通常是我亲自来确认。

说实话,案子一多,真的会吃不消。

特别是近期开始出现一些拒签信时,

听到同行的申请被官员质问:“你们自己交了什么文件都不记得?”

可想而知,当公司组织从扁平结构变成多层次时,如果创始人不能像过去那样“手把手”,出问题的风险就高了。

所以我们也一直在思考,怎么在放权的同时,依然维持住那种“初创时期亲手把关”的质感?

客户依然希望有一个可以信任的人,我们也希望自己不是变成“办证工厂”。

📈 现在案子多了,幸好我们走过EMM2H那一段

真正申请暴增,是这几个月,新政策出台后。

但庆幸的是,我们经历过EMM2H(2021–2023)那段高门槛的时期。

当时EMM2H定存标准从30万直接升到100万,很多代办公司都选择暂停业务,认为客户不可能接受这个条件。

我们起初也很疑惑,但事实是——不是客户的问题,而是公司的心态问题。

那段时间,我们坚持做下去,也积累了处理“高标准客户”的经验。所以当现在申请量突然暴增,我们不是从零开始,而是用原有的体系硬撑下来。

🧠 我们的业务不是副业,也不是顺手赚的佣金

说到底,很多代办公司把“第二家园签证”当作副业来经营。他们不会配置足够人员处理申请流程,反而集中人力在宣传房产、销售项目,甚至在自媒体平台都能清楚看到这一点。

但我们一直认为:

“先有身份,才有生活;先把签证做好,再谈房产。”

我们把最优秀的人力和资源,优先配置到第二家园申请上。

至于房产咨询、看房,那是后段服务,交给专业房产伙伴来做才合理。

📝 如果你想了解我们,去翻我们的文章就知道

我们从疫情时期开始写大量公众号文章,写了几十篇如何协助外国人返回马来西亚的原创内容。那段时间不是做宣传,而是帮客户解决“回不来”的问题。

到现在,我们写的内容依然不是“只说好话”。我们愿意去揭示一些行业里的潜规则、操作细节、甚至拒签案例

如果愿意多看几篇,也许会对我们这家公司、这群人,有更立体的理解。

*全部600多篇原创文章

疫情时更新最多的:终极攻略】第二家园如何申请返回马来西亚 系列

👣 留学过的人,也知道“落地后的重要性”

也许是因为早年留学经历,十几岁第一次离开家,在日本和澳大利亚也曾受到朋友的照顾。

所以现在每当看到一些带着孩子来的家庭,我心里其实是有共鸣的。 我理解那种想给家人一个“退路”、一个“缓冲地带”的想法,也理解他们在马来西亚落地后的担心。

这些年,我们也慢慢变成“被长期信任的同伴”。

💬 真正的专业,不是靠说,而是十年如一日的坚持。

当别的第二家园公司在做房产,我们始终坚持一件事。

Share